(承蒙BIOS Monthly邀稿)
圖說:這道地三鮮,道地又正宗的東北菜,看似陽春作法簡易,但能拿出來細說的故事便三個包袱也兜不完。
我沒去過長白山,我沒到過樺皮屯。前者到目前為止對我來說,是一間餐館。後者則
是一部小說裡出現的地名。我所熟悉的大東北,在地圖裡,在記事本裡,在每年要完成的
一百個夢想裡,留與他年說夢痕;是一連串的美好食物和夢幻的旅遊計畫環環相扣成的回
憶。我所認識的東北人好像都說自己不怕冷,可一來到台灣又都特別愛叫冷,怕寒不怕凍
。我的東北菜,最好拿出來與人說嘴的當然不外乎就在時令過歲末經年初。在最寒冷的季
節裡說上一說,希望各位看官一邊看著也同時叫身子打從心底開始暖一暖,也順便讓尾牙
後深受腸胃炎所苦的我,在沒有辦法隨心所欲的大啖美食的情況下,畫餅充飢的爬爬格子
,寫一寫當地最推薦的一些食物來過過乾癮。話說從頭,東北的菜色未必如粵菜,川菜,
甚至閩菜之類精彩,可在東北的這塊土地上發生的傳說和故事,則是一頁一頁的繽紛翩翩
,接下來安插了幾個故事在菜色的介紹之中。從歷史和地理這種自然演化的角度去認識這
地方上的活動和菜色。
說到東北本家菜,那多半繞著幾個大字打轉:一是燉,二是野味,三是醃菜,四是大
醬。而至於東北風土民情的回憶錄,就隨著幾個大民族悠然起舞:山東,女真,日本,俄
羅斯。
咱們不囉嗦,先介紹幾道東北的本家大菜,您大概就會開始有些許概念,常見的東北
大菜如下:豬肉燉粉條,小雞燉磨菇,東北醬土豆,松仁小肚,鍋包肉,鯰魚燉茄子,土
豆燉豆角,飛龍湯,白菜燉土豆,西紅柿疙瘩湯,鯰魚燉豆腐,地三鮮(茄子,土豆,青
椒),紅血腸。客官您倒是看了明白,這上述的大菜裡面材料最多的菜餚叫地三鮮,三道
蔬菜解決,清潔溜溜。而最簡單不外乎像是鯰魚燉豆腐,鯰魚燉茄子,土豆燉豆角,飛龍
湯(一種飛禽煮的湯)。原來天寒地凍的季節裡,在什麼都還沒有被發明的洪荒年代,活
著,和活著的喜悅都是如此:生澀,濃烈,而直接。傳統的美味的定義是讓人得以飽餐一
,傳統的生活和吃的意義是為了讓一個身體能夠立刻暖活起來,讓一個生命繼而得到延續
。聊吃飯的事情卻跳躍的這麼深遠,話題力道可能有點過重了。但主要是想趁機提醒大家
一件簡單而重要的事實:
直到滿清建立初期之時,東北的大部份民族都還沒有使用所謂的釜具,也就是我們熟
知的鍋碗瓢盆。
一旦打到了獵物,就掏了內臟洗乾淨,抹了鹽。冰天雪地,掛起來在房間裡圍著炕烘
乾,整個屋子也就都是那種腥味臘味亂竄了。而內臟可不能浪費,有些地方的習俗是心臟
要當場生吃了,這既是英雄的象徵,也可能是對上天和自然的一種感謝與一種儀式。剩下
的內臟掏出來,腦還可以用來煮湯,搗碎了熱糊糊佐著吃就算一道料理。其他的內臟還能
灑鹽放進罈子裡醃,過年好拿出來當醬。滿州人,自古以來歷史的習慣是以醬當菜。這樣
做一方面可以幫助行軍,另一方面也增加用餐營養。內臟作的醬,平常不是那麼容易有機
會吃到的,非要到過年了或節慶到了才能來上這麼一小碗。或者要是打了幾尾魚,也一樣
晾乾,否則就這麼吃完太奢侈了。當哪天要作飯了,砍下白樺木削一節,鑿開當鍋當碗,
去外面打點雪充當水,放下大把的醃菜,時運好的時候還可以放肉,另外鹽可是很貴的,
要省點用。接著燒燙了兩三塊石頭,趁熱快速的投進白樺木鍋裡讓石頭的溫度透出來,好
把整鍋雪水和食材一起煮滾。
這一切做飯的方法,不是伏羲氏軒轅氏裡的神話故事,更不是個傳說。他是離我們還
不太久遠的年代發生過的事情。人類的歷史是這樣傳承的。
清朝以前,東北的大部分人口過的就是這樣的生活。天寒地凍,沒鍋沒碗,生食也算
家常便飯。我常在想著,在這樣的年代裡,或者想遠一點從後來的人類回頭看著我們生活
的角度中:那所謂的珍饈,到底是什麼?在這種滿天飛雪,蠻荒的大地下活著,怎樣的世
界才讓我們的希望留下緩步?而看在別人眼裡的那我們的生活,究竟又如何讓他們感受到
這是幸福或不算是幸福?
或許是對吃的感受?或許是對明天的期望?我們也何嘗了解過呢?
東北的小背景先介紹到這篇,下一篇會試著開始介紹現今能吃到的東北傳統菜餚,恭
祝各位讀者萬事如意。
二月,刊一 大F
敬請期待下回:點.食.曾經-大F的味覺旅行-長白山、樺皮屯,留與他年說夢痕(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