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迷戀超過十餘年、年年癡心守候的須川展也(NOBUYA SUGAWA)又來台灣了,縱使他
沒有柏林愛樂長笛首席帕胡德(Emmanuel Pahud)那般電影明星的風采,還愛穿奇怪黑白
色塊組合而成的襯衫、不高挑的身材變成五五比例,這些絲毫都不能影響我對他的愛。身為一
位薩克斯風手,無論多麼蹩腳,都要聽過他的名字、都要去他的音樂會朝聖,在他的音樂會上
面,武林各大門派的學徒們都會齊聚一堂,當然,也會有一部份的人帶著自己的樂器,幻想著
有朝一日,是自己在台上。
應該算是首次欣賞台北市立交響樂團(TSO)的演出,樂團一開始試圖以小家碧玉之姿演
奏德布西的交響詩《海》,我大概還沒進入狀況(或是太進入狀況)所以就恍神了一下,第二
首是薩克斯風的經典協奏曲《伊貝爾:為中音薩克斯風與11種樂器的室內小協奏曲;J.Ibert:
Concertino da camera pour alto saxophone et onze instruments》終於等到須川大師上場
,這首他在以前的音樂會也有演奏過,困難的快速音群上他依然游刃有餘,但似乎樂團的音量
過大,把一些獨奏樂句的尾巴吃掉了,演奏的速度也比我印象中的快,後來回家聽CD,發現
是我自己記得的版本比較慢,自然不習慣。
慢版的表現部分,比起須川大師年輕時候略微張揚的拉長樂句、擴大轉折,今年聽起來更
為謹慎成熟,似乎已經不需要靠技巧而能輕鬆的醞釀曲目的甜美氛圍。上半場最後一首《德布
西/都卡:為薩克斯風與樂團的狂想曲;C.Debussy/J.Roger-Ducasse:Rhapsodie pour alto
saxophone and orchestra》很多演奏家都有錄過這首曲目,我樂得收集到須川大師的版本,
這首曲目中間有安排一段樂團和協奏者接力演奏同一段旋律,在末廣誠指揮的帶領下,銜接得
非常巧妙,音色及音量都配合得相當好。
下半場的幾首皮亞佐拉(A.Piazzolla)的探戈舞曲,更讓樂團大展手腳,樂曲的流暢度更
勝上半場,像是一位啣著紅玫瑰的美人翻著紅裙圍繞著須川大師起舞,可說是進退有據、攻守
得宜,須川大師的探戈曲風好像也跟著年紀一起更為成熟、自在、愉快,聽得我好想去張羅一
張須川大師的探戈舞曲CD收藏。一向 對國內交響樂團較無想法的我,也在下半場樂團與協奏
者的完美無間的配合開了眼界。最後一首曲子是拉威爾(M.Ravel)的波麗露(Bolero),須
川大師也列席在薩克斯風分部中與樂團重新出場,大約是大師坐在團內以致大家求好心切卻亂
了陣腳,這首好聽又簡單的曲目竟然在幾個樂器的銜接、速度上數度出岔,倒是坐在大師身邊
的薩克斯風手張家泓先生,硬是不受大師的影響穩健演出,實在不易。
儘管我們也可以說這場曲目的難度對須川大師來說只是小菜一碟,但是在多年的朝聖下,
一年一年都看到這位自二十三歲起就展開獨奏生涯、擔任日本東京佼成管樂團首席長達二十一
年的世界級薩克斯風演奏家,以謙遜的風度展現他至今的體會和進步,年輕時就已站在世界的
頂端,但仍繼續大步向前邁進,須川展也對同一件事情執著的程度和熱情,是我在音樂會以外
更希望自己可以效仿的精神。
--Eva